法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石,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。2025年是“八五”普法规划收官之年,为高标准办好2025年“全国网络普法行”北京站活动,海淀区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定位,以首善标准扛起网络普法重任,各部门协同发力,以满足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需求为主线,以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针对性、实效性为目标,让浓厚的法治氛围在海淀“落地生根”。创新推出一系列标志性网络普法品牌、突破性工作机制和实效性服务举措,让法治精神浸润海淀大地,为海淀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,交出了一份内涵丰富、成色十足的网络法治建设答卷。
区委网信办
“网”罗法治力量 护航数字生态
“三年了,跟着好几个‘大咖’学习,我也听懂一些‘技术黑话’,不再做科技‘小白’。”近日,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某科技公司员工刘先生说,连续三年他一直关注“大咖聊网安”活动,让他受益匪浅。
作为数字经济高地,区委网信办立足“普网络法”与“用网络普法”双重使命,以三大品牌矩阵和两大服务平台为抓手,构建起覆盖全民、精准高效的网络普法生态。“淀长漫说法”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为载体,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故事,让网民在轻松阅读中掌握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》核心要义。而连续三年举办的“大咖聊网安”主题活动,更是将海淀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普法优势——23位网信领域院士、高校教授及企业高管轮番登场,从智慧医疗、智能交通、数据安全等民生领域切入,围绕人工智能安全、数据泄露防范等热点话题,制作系列科普视频,#大咖聊网安#话题全网阅读量近1.5亿次,该品牌荣获第四届“京彩”网络正能量征集展播“网络正能量活动”称号。针对老年人这一网络诈骗高发群体,“银龄智护大讲堂”精准发力,邀请防诈专家通过短视频、案例解析等形式,讲解“AI换脸诈骗”“直播间消费陷阱”等新型骗局,为老年群体筑起数字安全“防护盾”。主题短视频《银龄智护大讲堂——当心AI把你骗》,荣获“e法润京华”首都网络普法优秀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奖。
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,区委网信办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眼。在全市率先成立北京数据跨境服务中心(中关村科学城服务站),为企业提供数据出境安全评估、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海淀区去哪儿网、小桔科技等9家企业部分场景通过国家网信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。海淀区还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,破解企业发展“八大痛点”,自启用以来深度服务企业70余家(次),为45家企业提供了全流程的备案服务,举办18场专业活动,吸引20家企业入驻,为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合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此外,“数字经济普法e站”中关村科学城海新域运营园区专场成功举办后,继续深入中关村科学城、未来科学城,围绕人工智能产业、涉企侵权开展普法宣讲,让企业从案例解析中强化合规发展意识能力,全面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网络普法的针对性、实效性和影响力,线上线下共覆盖企业200余家。
海淀公安
发布校园反诈“海六条”55万学子共赴“青春无诈”
“刚入学就通过‘反诈第一课’学到了识别电诈骗局的方法,现在看到同学遇到可疑情况,我还能当‘小老师’提醒大家。”近日,北京大学大二学生小王开心地向民警分享自己的反诈收获。这正是海淀公安深耕校园反诈工作,用心用情守护学子平安成长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作为首都高校最集中的区域,海淀汇聚37所高校、55万学子,这里既是青春梦想启航的沃土,也是平安建设的阵地。10月31日,公安海淀分局在中央团校举办“守护青春·警学联盟——校园反诈‘海’有我”主题发布活动,发布的《警学联盟反诈工作措施》被同学们称为“定制版反诈铠甲”。
“没想到辅导员和民警这么快就找到我,及时阻止了我向‘安全账户’转账,真是太感谢了!”此前,某高校学生小李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,正当他准备转账时,学校反诈中心工作人员与民警迅速上门劝阻,避免了财产损失。这一及时劝阻的背后,是海淀公安构建的校园反诈快速响应机制在发挥作用。近年来,海淀公安聚焦校园反诈痛点,全面推动“高校四级反诈中心”建设,延伸构建“院系领导—保卫主管责任人—辅导员—学生干部”的多层次劝阻网络。“高校四级反诈中心”与公安机关反诈预警平台实时联动,一旦识别学生有受骗风险,信息将第一时间推送,通过“身边人劝身边人”的方式,实现预警劝阻“零距离、快响应”。下一步,海淀公安将与各高校一起,全力守护高校学子的财产安全。
区检察院
“极客”亮剑护民生 检影入巷普法治
“网络空间,百态纷呈,更需要规则的标尺卡住下限,我有一位朋友,ID叫‘海检极客’,他们虽然不写代码,但肯定是对网络门儿清的明白人。”近日,由区检察院推出的《一个来自“海淀网友”的建议》在“北京海淀”微信公众号上引发网友关注。
为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检察机关保障网络空间安全、服务科技创新的更高要求,2016年,区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成立网络科技检察专业团队——海检极客。近年来,团队聚焦“全民反诈在行动”,线上线下齐联动,以“在身边+在云端”的普法模式,系统性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集中宣传活动,将专业办案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,成为科技犯罪检察普法的“标杆品牌”,先后获评北京市及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。
“赚钱还是骗钱?检察官今天为大家直播盘点最新非法集资新手段……”“八五”普法工作以来,区检察院结合部门特色推出了未成年人检察“四叶草微课堂”、公益诉讼检察“公益一分钟”、知识产权检察“海检小知”、民事检察“民小检爱普法”、国家安全检察“安蓝课堂”等一系列极具海淀特色的检察宣传品牌,综合运用图文、直播、动漫、视频、音乐等多元表达形式,不间断推出特色、直观、鲜活的检察普法作品,其中,“四叶草微课堂”荣获全国检察“十佳新媒体栏目”,“海检之声”普法团队获评全国检察“优秀新媒体团队”。
此外,区检察院还打造“检影入巷”线下普法品牌,与区司法局联合在海淀公园揭牌“海淀区三山五园法治文化教育基地”,并每月设置普法主题如民法典守护美好生活、防范非法集资、护耆行动、全民反诈等各类贴近群众生活的主题,走进全区29个街镇司法所、辖区高校、单位、商区、公园等开展专题普法及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。
海淀法院
“法”润民生一线 护航海淀高质量发展
“合议庭成员为什么是单数”“被告人开庭时要不要戴着械具”,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,走进了刑事法庭。法官通过对控辩审三方的诉讼地位与职能介绍,在为学生们解答疑问的同时,也让学生们了解了基本的刑事法律知识。这是今年暑假期间,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与北京市十一学校携手合作,举办“护航成长法治先行”主题普法活动。
“八五”普法工作以来,海淀法院在建立“三融合三共享”普法机制的基础上,升级打造“一站、互融、共享”普法长效机制,打造“人和海淀”普法宣讲团与“普法驿站”两大抓手,全面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。海淀法院构建“大普法”机制,将普法宣传贯穿到日常工作中。自2021年以来,在新媒体矩阵发布“法官说法”案例3600余篇,保持每日更新原创“以案释法”内容。
“人和海淀”百人普法宣讲团自2021年成立以来,已开展线下宣讲近600场,惠及15万人,走进百余个社区、企业、院校,线上活动覆盖全国网民,获评2023年海淀区终身学习品牌。
在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方面,海淀法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“源头回溯”机制,推动纠纷源头预防、柔性化解,入选北京市“两区”建设首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,为全市政法系统唯一入选案例。创办“海商加法”服务品牌,举办“走进科创企业”座谈会,为辖区科创企业送上法律大礼包。海淀法院法官多次前往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、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、中关村软件园开展巡回审判活动。
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方面,海淀法院依托29家街镇“普法驿站”,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创中心、北京市卫星制造厂科技园等12家特色“普法驿站”,辐射辖区企业及居民,深化“大家商量着办”工作机制,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,输送更多的法律明白人,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身边事。
区司法局
“法之声”传万家“定制化”护发展
“法官讲得非常清楚,非常详细。”10月17日,区司法局“法之声”普法宣讲团走进燕园街道,活动聚焦婚姻家庭、遗嘱继承等生活中的法律问题,吸引了街道中老年居民参与,通过“以案释法”的形式,帮助群众明晰法律边界、维护合法权益。
区司法局以“法之声”普法宣讲团为核心,创新“点单式”普法机制,打通法治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同时聚焦企业需求,构建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体系,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
成立于2015年的“法之声”普法宣讲团,整合高校专家、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等150余人的专业力量,下设6个专项宣讲组,形成“专家+实务+志愿”三维体系。团队摒弃“单向灌输”,推行“群众点单、团队接单、按需送餐”的精准服务模式,通过前期调研收集法律需求,有针对性开展“优化营商环境”“邻里纠纷化解”等主题宣讲,累计开展活动2000余场,惠及30余万人,实现全区街镇社区(村)全覆盖。“普法姐姐”李志平、“空中飞人”石慧杰等成员成为基层群众熟知的“法治贴心人”,团队工作获《法治日报》头版头条报道,“点单式”普法模式被周边区县广泛借鉴。
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,编撰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,助力企业高质量运行。立足海淀“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”定位,区司法局联合区律师协会组建专项团队,锚定符合海淀产业特点的编纂方向,牵头推进《海淀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》(以下简称《指引》)编制工作,通过“需求调研、团队搭建、框架构建”闭环推进,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筑牢法治屏障。联合区发改委、区税务局等单位深入东升AI原点社区等重点园区开展专题调研,系统梳理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企业法治需求的共性要点与差异化诉求。围绕企业发展全流程,构建涵盖“企业设立、运营、退出和重组、争议解决与法律救济”四大板块的《指引》框架体系,明确各模块核心内容、逻辑结构及实施路径,将科创领域特色需求深度融入框架设计。最终形成的《指引》共包含四部分十八章,全文达50余万字,实现专业性、实用性与区域针对性的有机统一。
区市场监管局
“崇法惟民”强监管 普法赋能优生态
“无需节食,无需运动,不头晕,不恶心,给产品一次机会,三天让你瘦五斤!”——此类减肥话题频上热搜,在不断加剧公众身材焦虑的同时,也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。今年,区市场监管局联手警方破获一起食品安全领域违法案件,揭穿多名拥有数百万粉丝的“网红”主播所推销的“减肥神药”实含有非法添加违禁成分“布噻嗪”的真相,该案的查处是区市场监管局落实“八五”普法工作,以法治力量守护消费新业态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自“八五”普法工作开展以来,区市场监管局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市场监管相结合,深入推进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,不断提升干部法治素养,增强服务监管对象法治意识,强化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,为实现海淀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。
确立“崇法惟民”核心价值理念,秉承“普法贯穿于执法全过程”理念,创新推行“一案三书”,落实“说理式执法”。积极创作法治文化作品,打造“市监声音”“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”“信用修复服务年”“打击食品领域恶意索赔”等一系列普法品牌,《创新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推进网络市场高质量发展》作品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“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”,普法质效显著,获评全国“八五”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。
在网络市场治理方面,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构建“党建引领、多元协同、政企共治、社会参与”的网络市场治理共同体,创新“三个模式”“三个转变”“三个提升”工作法:“服务管家”“高效准入”“诉求响应”模式让企业办事更便捷,场景化监管、事前风险预警、行业规则治理推动监管提质增效,智慧政务、智慧执法、数字共治实现治理效能跃升。建成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“长安链”,推行双随机“云抽查”,推进政企食品许可数据库对接,查处全国首例“职业闭店人”案件和北京首例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的虚假广告案,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网络市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。
五年耕耘,硕果盈枝;法治同行,未来可期。“八五”普法期间,海淀区各部门立足职能、协同发力,以创新思维破解网络普法难题,以科技赋能提升网络普法效能,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诉求,让法治精神从“纸上”走向“心中”,从“知识”转化为“行动”,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更加坚强的法治保障。
红包分享
钱包管理

